“今年疫情原因,經濟影響大嗎?”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問得真切。“如今九成都返京復工了,當地就業也拓寬了出路,養殖合作社搞得紅火。”“綠色農畜產業‘鋪路架橋’,馬鈴薯、燕麥都打出了名氣。”內蒙古代表團的代表答得實在。會場里親切的互動,折射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成效,凝聚起應對危機中掌握工作主動權、打好發展主動仗的共識。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經濟經歷了一次“壓力測試”。向外看,世界經濟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我們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向內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疫情沖擊下的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
然而,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風歷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從九八抗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到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國際經貿環境變化,回顧中國經濟發展歷程,風風雨雨是常態,但風雨過后總能更加茁壯。問題和困難嚇不倒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大風大浪見多了,這點風雨,我們還真不怕!”一名企業負責人看著忙碌的工廠,信心十足;“眼前的困難壓不垮我們。”一位村黨支部書記堅信勤勞會讓日子越過越好;“抓實落細‘六穩’‘六保’,讓群眾直接感受到溫度與力度。”一位市長督促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挑戰是阻擋弱者的高山,更是冶煉勇者的熔爐。面對災難時頑強不屈,歷經風雨時步履堅強,中國經濟就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奮發有為,我們有這樣的底氣。它來自“保”的舉措: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特殊舉措穩住發展基本盤;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攬子“硬核”舉措,將“六保”作為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讓海內外看到了中國戰勝困難的實招。它來自“穩”的基礎: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中國經濟這片汪洋大海,再大的狂風驟雨也掀不翻、吹不垮。
不懼風雨,我們有這樣的信心。歷史經驗表明,再大的危機中也孕育著新機,再多的變局中也可以開啟新局。疫情防控期間,育新機開新局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老字號餐館主動“觸網”,增設外賣窗口;一些制造企業抓住海外產能空檔,加快進口替代;一些企業“放低身段”,通過云平臺在小訂單中找到大市場;遠程辦公、直播電商、在線文娛等“宅經濟”迅速崛起;智能制造、5G商用、醫療健康等新產業表現搶眼。這些化危為機的現實反映在經濟數據上,是4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明顯改善,市場銷售繼續好轉,進出口貿易的表現超乎預期……事實證明,只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中國經濟就能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始終激蕩澎湃活力。
在前進道路上,千難萬難,只要改革創新就不難。今年以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等接連印發,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政府工作報告》也釋放出依靠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強烈信號。危機出難題,改革來作答。如果說,40多年前,改革開放這個“關鍵抉擇”,讓困頓中突圍的中國踏上了嶄新歷程,那么今天,改革開放這一“活力之源”依然會激發源源不斷的力量,讓風雨中前行的中國實現新的飛躍。
再滂沱的風雨,在浩瀚的天空下終將放晴;再泥濘的征途,在奮力的前行中必能抵達。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深切矚望:“不斷去探索,不斷去奮斗,不斷去克服困難,使我們走上實現新階段新目標的新道路。”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必將邁上一個新臺階。